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釣魚入門 >台釣入門 >

淺析提竿不能中魚的原因及應對技巧

淺析提竿不能中魚的原因及應對技巧

所謂手竿“拉空”,就是指提竿不能中魚。這種現象,在自然水域尤其常見。對此,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略有感覺的掛檔“拉空”

這裏所説的“感覺”,是指釣者從浮漂的反應中得到有魚兒咬鈎信號之後迅速提竿時,卻只有“一頓”而沒有中魚的一種手上直覺。出現這一狀況,有以下五種原因:

1、魚鈎尖刃鈍,魚嘴沒刺進

魚鈎,不管是進口,還是國產,其材質再好,質量再優,都有一定的保質期。如果使用時間太長,尤其使用過程中它的獲魚率越多,磨損就越大。所以,漸漸地鈎尖就失去了鋒芒,成了“鈍鈎”。這種鈎,即便被魚兒攝食時銜進了魚嘴,仍會因“鈍”難以刺穿脣邊而出現“一頓”不能中魚的現象。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必須常查鈎,勤換鈎。只要釣者堅持做到這點,就能長期萬無一失。

2、小鈎遇大魚,彎窄又淺底

魚鈎的鈎絲粗細、鈎彎大小、鈎門寬窄、鈎底深淺等各個部位的合理勻稱所構成的鈎型,是生產廠家根據釣不同大小的魚種來設計製造的。

然而,在垂釣活動中釣友總免不了希望小鈎也能遇大魚。可一旦真出現這種情況,由於小鈎的鈎彎寬度不夠,形成的鈎門狹窄會直接影響鈎尖順利刺進和刺穿魚嘴。故此,同樣也會出現“一頓”而不能中魚的現象。

這裏還需提出的是:前面剛説過的“小鈎”與“大魚”,其基本概念為:3~4號袖鈎釣400克以內的大鯽。5~6號小型鈎釣4000克以內的草、鯉或其他大型魚類。

進入暮春後至晚秋的立冬前是魚兒最活躍時期,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因鈎小造成的失誤,釣者在鈎型與所想釣魚種大小的選擇上,應注重“鈎號”的上偏。尤其是若釣鯽魚使用的餌料,其類型、味型又與其他大型魚的食性相同或相近時,魚鈎更不能偏小。最適宜選用那些釣鯽並無大礙,釣5千克以內的大魚也能對付的7~8號“綜合型”魚鈎。

3、窩點水位深,起竿挑力輕

釣點的水位越深,鈎至浮漂這節水線就越長;水線越長,起竿時的切水水阻就越大;水阻越大,就越能減振和緩衝水線帶動魚鈎“提升”的速度和力度,繼而直接導致它對魚嘴穿刺的強度減弱,則往往又是“一頓”不能中魚。

淺析提竿不能中魚的原因及應對技巧

所以,尤其釣4米以上的深水時,當自己感覺有魚訊起竿時,手腕上揚的“挑力”一定要適當加重,否則,即便是新鈎,也容易造成脱鈎跑魚

4、葷餌太臃腫,堵塞鈎門中

整體活用葷餌的臃腫或其他獸髒、肉食餌體的塊狀太大,都會佔據整個鈎彎的空間而堵塞鈎門則直接影響到鈎尖的深度不夠而難以刺進或刺穿魚嘴。同樣會造成提竿“一頓”不中。

要改變這種狀況,凡蚯蚓之類的蟲餌,都不宜肥大。且穿鈎時,要從軀體三分之一處的頭部上端進針。獸髒、肉食餌也一樣,切勿整體貫穿,以防臃腫堵塞鈎門導致鈎不中魚。

5、素餌包鈎尖,硬大成彈丸

用麪食類素餌裝鈎,倘若餌質的黏性較強、又硬,捏得狀大,這樣,即便整餌已銜進魚嘴,並有釣者及時提竿,但由於餌丸堅硬,鈎尖未露則發揮不了它應有的實際穿刺作用而又只有“一頓”就被吐出。所以,有時甚至通過拉動釣線之後。餌丸仍會完好無損的還在鈎上。

要消除這種現象,尤其釣靜水時,不僅要做到麪食餌以拋竿不散,落水3~5分鐘便能脱散霧化,捏的顆粒形狀要小以外,還應注重對已幹了漿的嫩玉米、小麥粒之類的釣餌,要以先剝去表皮再穿鈎,鈎尖要似露非露的穿法來進行,才能有效避免“頓”而不中這種現象。

二、毫無感覺的輕飄“拉空”

所謂輕飄“拉空”,是指釣者從浮漂的反應中得到有魚咬鈎信號之後提竿時,手上卻無任何中魚的掛檔感覺,鈎線就輕飄而起的另一種現象。其原因也有以下五種:

1、小鰺竊食偷,觸餌不咬鈎

進入暮春和夏秋兩季,尤其自然水域和一些塘堰水庫,正是小鰺魚,特別是小白鰷猖獗時期,它的攝食特點,一般是:麪食素餌用嘴觸散,脱落霧化,嬉戲追攆。蚯蚓葷餌嘴饞更貪,竊不銜鈎,咬尾拖牽。正因為如此,即便頻繁的出現漂訊信號,結果卻是竿竿輕飄無魚。

為了儘可能排除小雜魚戲餌鬧鈎這種干擾,釣者一是不要用特別濃香和酒味較重以及粉質類散餌和陳、酸、臭餌撒窩,這種誘料更招小雜魚;二是把蚯蚓、紅蟲、孑孓、肉蛆等葷餌與乾飯粒、酒泡小麥粒、玉米耙(捏成小顆)之類的素餌交換使用,視哪種能相對減少干擾再擇優“專一”;三是臨時增加麪食性素餌的黏性和捏大上鈎顆狀,按小鰺魚幾經攝餌不散,又怕直接銜鈎的這種“偷食”習慣,慢慢地它就自動放棄。待安寧下來之後,再重新調製自己所釣對象魚種的餌質。

2、提竿稍稍早,觸食還沒咬

不管什麼水域,也不分任何魚種,魚兒攝食時,始終有個“觸”和“咬”的漸進過程。正是這樣,最容易讓釣者混淆而提竿犯急的是魚兒“觸餌”與“咬鈎”的這兩種漂訊。很多時候,釣友往往把魚兒才張嘴用脣邊觸餌而導致浮漂的“顫動”,視為魚兒已上鈎的“點動”。於是,便心切犯急,慌忙提竿。結果,就這“觸”和“咬”的一瞬之差,便造成了遺憾的輕飄“拉空”未中。

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現象,不管使用立漂還是星漂,都應在浮漂點動稍後,隨即出現哪怕很輕微的正“下沉”或“上頂”,立即提竿。並在此基礎上,還應準確掌握鬆散粑軟麪食釣餌,特別是“拉餌”宜稍早“一秒”,蚯蚓蟲類葷餌要稍遲“半拍”的差別,就更能提高中魚率。

3、提竿遲一秒,吐鈎餌吃掉

魚兒對釣餌雖有前面所説的“觸”和“咬”這樣一個漸進過程,但從“觸”和“咬”,最多也不過3—5秒鐘即可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嘴的“張”和“合”,正好和平時在水中的“吸”與“呼”氧的時間基本相等。所以,當它“觸餌”後,並確定已“吸銜”進嘴而開始“合閉”這一瞬間必須提竿,否則,稍遲2秒,被它張嘴“一呼”,就會吐鈎而出,又成輕飄“拉空”。

不過,有時也不竟然,即便怠慢了分把鍾,甚至此前離開釣位一陣子回來後,還能釣起“神仙魚”,那是因為魚兒不幸被利鈎自動掛進了嘴膛吐不出來。但按正常的操作要領,尤其使用鬆散型麪食性素釣餌和拉餌,必須是竿不離手,眼不離漂,才能避免提竿太慢,做到竿竿中魚。

4、微動慢走漂,河蝦把鈎鬧

就南方而言,尤其是夏季漲水後的江河流域或山鄉的小溪、小堰靠近岸下竿,有時浮漂反應極其微動,甚至根本沒動,就見它既慢又輕地在斜着“走線”,可當你手腕一抖揚竿,卻又是輕飄飄地出水無魚。這種現象,要不是偶爾有人釣起來一隻大河蝦,恐怕誰也説不準會是什麼原因。正是這種情況在釣事中一直存在,所以,後來才被大家公認性的證明了是河蝦搗亂。

有釣諺曰:“釣魚釣到蝦,趁早要搬家”。不過,如果所釣窩子僅此一例,“搬家”,那到未必。但要是隔三差五,甚至是接二連三,還真應考慮換位遷移。不然,按:“釣魚遇到蝦子多,有它魚兒不進窩”這句諺語的説法,確實往往會一無所獲。

5、突呈漂旋轉,螃蟹夾釣線

野釣中任何水域的某些位置,除隆冬少見外,在釣者靜坐盯漂時,有時漂目總會出現微微顫動就突然一下全呈(冒漂現粒、立漂倒平)出水,甚至還會在水面旋轉。此刻,即使釣者眼疾手快地迅速提竿,可回回都輕飄而起,鈎上無魚。若再這樣三番五次的“拉空”,或許某次就會突然發現鈎墜不翼而飛了。究其原因,自然是螃蟹夾線。所以,有時在釣線沒有被它夾斷前,偶爾也會被釣上岸來。

然而,在實踐中,不用蠶蛹和蠶蛹粉及腥羶味之類的食料做釣餌雖相對能夠避免這種情況,但又不利於釣偏食這類餌味的其他魚種。所以,要是窩裏多次出現這種情況,只能選擇更換釣位,否則,不僅一天難得安寧,還多會釣無所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dyrm/taidiao/klo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