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釣魚入門 >台釣新手 >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釣魚圈子裏有這麼句話,上鈎中魚,釣組偏靈,下鈎中魚,釣組偏頓,根據魚脣中鈎的部位,從而就能判斷釣組的靈鈍,進而做出微調,能有效的微調釣組,提高中魚率,這個觀點,是對還是錯呢?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要説現在比較流行的日式魚鈎,甭管什麼伊勢尼、伊豆、關東亦或者其他鈎型,總也脱不開鈎尖輕盈,鈎底、鈎柄粗而重,這樣我們在餌料附鈎後,當魚吸食鈎餌時,會因為重心、重量差異,鈎尖必然先被吸進魚脣;

當魚含着魚脣,帶動鉛墜、浮漂,產生漂訊,提竿刺魚後,多半是鈎尖刺中上脣居多,但是,到底是上鈎中魚多,還是下鈎中魚多,這就要看具體的情況了;

只有搞明白不同情況時,魚脣分別被上鈎刺中和被下鈎刺中,釣組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這樣,才能判斷,上下鈎中魚頻次的不同,適時的釣組,到底是靈還是鈍;

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理清三個中鈎魚口概念,什麼是正口、偏口、錨魚

魚鈎刺中魚脣的部位不同,就説明魚在吸食鈎餌,亦或者遊經釣餌附近時,干擾了靜態平衡的釣組,產生了漂訊之後,當我們提竿刺魚時,因為釣組子線彎曲程度不同;

產生的訊號損失不同,所以刺中了魚的不同部位,通過觀察、統計這些中鈎部位的不同,然後再統計上下鈎中魚的頻次,然後微調之後,有效改善中鈎率,及縮短連竿的間隔,這樣,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第2張

什麼是正口、偏口以及錨魚

在分析上下鈎中魚時,釣組的靈鈍之前,必須要搞明白一個概念,什麼是正口,正口,就是魚鈎刺脣時,正好刺中魚的上脣居中位置,除了這個位置以外的任意其他位置,都被稱為偏口;

就算魚鈎刺的比較深,亦或者特別淺,也不被認定為正口,而刺中魚脣以外的部位,如魚身、魚尾、魚鰭,統統都認為是錨魚,只有明確這三種魚口概念,我們才能根據中鈎魚口,判斷出釣組適時的情況;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第3張

正口、偏口、錨魚的出現原因是因為子線的彎曲程度不同

正口形成的原因很簡單,鈎餌落到了魚羣最密集的水層,所以魚能不怎麼費力就將鈎餌吸入魚脣,當魚吸入魚脣,帶動鉛墜、浮漂的訊號,以最小的訊號損失傳到浮漂,我們及時提竿;

提竿施加給線組,一直到魚鈎刺穿魚脣,也幾乎沒怎麼浪費施加力量的同時,魚鈎正好刺入魚脣上部居中的位置,可以這樣説,正口形成的諸多因素,是由若干個剛剛好組成的;

子線彎曲程度剛剛好,水線和地面的角度剛剛好,水線的長度剛剛好,甚至風線和漂座之間的彎曲程度也是剛剛好,我們的調釣,説白了,也就是需要做到這些剛剛好的細節;

偏口、錨魚,則多是因為上述這些剛剛好的細節,恰巧不那麼合適,如子線過於緊繃,提竿後魚脣被刺中的位置較淺,甚至有可能刺中但是刺不穿,導致頻繁跑魚;

餌子線過於彎曲,則有可能導致魚鈎刺中魚脣側面、下面,更有甚者,如子線過長且完全躺底,進窩魚的密度又比較大,則又有極大的可能性魚鈎掛中魚身、魚尾、魚鰭;

小結:子線的彎曲程度,非常影響魚鈎刺中魚脣的位置,連續的偏口、錨魚出現時,就必然説明子線的彎曲程度出現了問題,此時就應該結合上下鈎中魚的頻次,適當的做出微調;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第4張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體現了釣組的靈鈍

當上鈎中魚比較頻繁時,則説明魚在吸食鈎餌時,費的力氣並不大,換而言之,上鈎和水底幾乎沒什麼摩擦力就被吸入魚脣,顯然此時上鈎要麼輕觸底,要麼離底;

如果連續中魚都是正口,那麼此時調釣,應該是最理想的一種狀態,也就是我們上文所説的,諸多細節都剛剛好,但實際情況,總是不盡如人意,在實戰中,這幾種情況,就比較多了:

1、上鈎中魚多且偏口居多

如果上鈎中魚多,但是多打偏口,則説明子線偏短,而且鈎餌離底,進一步分析,鈎餌落點的水層,可能比魚羣實際的水層要偏高一些,子線過於緊繃,且離底的間隙比較大一些,提竿時總是打偏口比較多;

建議:上推浮漂1~2目的距離,讓鈎餌離底近一些,再試上幾竿,一直到上鈎連續正口為止就可以了;

2、下鈎中魚、多為正口

如果連竿中魚3次以上出現這種情況,那多半是子線彎曲的太厲害,甚至雙鈎都已經躺底了,因為只有這個狀態的雙鈎,魚在吸食鈎餌時,鈎尖才不會朝上;

建議:處理方法有兩種,第一種,下推浮漂,一直到上鈎中魚,而且是正口;第二種,增加雙鈎鈎距,調整釣目,釣目增高2~4目,然後觀察一下上鈎還是下鈎中魚,擴大2~3個鈎距,基本上會恢復到上下鈎中魚比例差不多,這樣就可以了;如果還是下鈎中魚,就上推浮漂1~2目,一直到上鈎中魚為止;

3、錨魚居多,跑魚比較頻繁

這就是典型的子線太長,而且子線過於彎曲,因為進窩魚的密度比較大,鉛墜把線組錨在水底,進窩魚來回蹭線,導致有漂訊,提竿時魚鈎錨魚了;

建議:先縮短子線,至少縮短四分之一,如果有連續的魚口,觀察是上鈎中魚還是下鈎中魚,如果還是下鈎中魚,那就繼續調整鈎餌離底,一直到找到連續正口;

如果有魚中鈎,跑魚也有,那就是子線過於彎曲,浮漂上推,亦或者鉛修剪鉛皮,增加調目,然後一直到連續2~3竿上鈎正口為止;

4、上脣中魚,中鈎部位比較深,但是上下鈎都有中魚

這是是子線太長,且子線彎曲比較厲害,最關鍵的是餌料太輕,導致鈎餌被吸食到了過深的部位,一直把子線拉緊了之後才有漂訊:

建議:先調整餌料比重,增加餌團體積,如果還有這種現象,就下推浮漂,調整,一直到有正口出現為止;

上下鈎中魚的頻次不同,來判斷釣組的靈鈍 第5張

總結

漂相對於釣組的靈敏度而言,並沒有一個很嚴格的界限,來劃分靈敏度,所謂的靈鈍,都是釣魚人自己強加的,到底是上鈎中魚,亦或者是下鈎中魚,如果不結合魚脣中鈎部位來説,基本上就和耍流氓一樣;

我們在實戰中,之所以關注這個細節,説白了,就是基於上鈎正口中魚這個標準,通過微調,將偏口、錨魚、跑魚等,轉為連竿正口中魚;要不然上鈎偏靈,下鈎偏鈍,只有兩個魚鈎,不靈不鈍剛剛好,不就變成悖論了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dyrm/taidiaoxinshou/pxe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