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魚性天氣 >魚的習性 >

外界條件對魚類的影響及魚類的共同習性

外界條件對魚類的影響及魚類的共同習性

魚類屬於變温性動物,其體温隨水温的變化而改變,因此魚類對温度的微小變化十分敏感,而且有趨暖避熱的習性。春季來臨的時候,隨着太陽光輻射增強和氣温的升高,水體温度逐漸升高。水錶層升温較快,水底層升温緩慢。不同深淺的水體,水底層温度變化的快慢也是不相同的。當氣温逐漸上升時,淺水區水底層温度比深水區水底層温度上升要快一些,哪怕温差只有零點幾攝氏度,魚兒也能感覺到,紛紛向淺水區遊動、遷徙。

外界條件對魚類的影響及魚類的共同習性

常見淡水魚最適宜的生活水温一般為15℃—25℃,這也是最適合釣魚的水温。在這個温度範圍內,淡水魚活動能力最強,生長髮育較快,到處遊弋覓食,容易上鈎,此時釣魚,收穫明顯。當水温高於或低於這個標準時,它們從自己的體感出發,就會游到最接近適宜自己生活水温的地方去。不同的魚種適温範圍有所差別,不能一概而論。例如鯽魚在低温0℃—10℃、高温30℃左右,草魚在10℃—32℃以內,鰱魚在高温30℃—32℃,羅非在高温35℃均可以釣到,而甲魚低於15℃便停止攝食。

對聲音和光線敏感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有經驗的釣魚人都知道,魚對聲音的反應極為敏感,水面和岸邊稍有動靜就會引起魚的警覺,它就會停止攝食咬鈎,因此垂釣時最好選擇僻靜的地方。喜安靜、怕驚擾是所有魚兒的共性。垂釣時必須保持安靜,切勿高聲談笑,更不能往水中扔石頭,也儘量避免用手往水中拋投餌料。下釣或者起水的動作儘量放輕,特別是在水比較清的水域。站立時應該面向太陽或者側面向太陽,以免身形倒映在水中把魚嚇跑。

嗅覺靈敏

魚在水中通過鼻來發揮嗅覺功能。魚的嗅覺靈敏,它能夠感覺味道並加以識別。如果夜晚釣魚,魚也會上鈎,魚能夠知道餌的存在便是依靠嗅覺。不過魚探知餌料並非僅僅依靠嗅覺,很多魚的視覺非常好,僅憑視覺就能發現食物。

食慾主要受溶氧度影響

水體中的氧來自於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和水面接觸的空氣。水中溶氧量的多少,除與水生植物數量有關外,還受天氣變化的影響。通常水中的溶氧量是晴天比陰天高,有風比無風高,白天比黑夜高,流水比靜水高,水體上層比水體下層高等。

魚類學家研究表明,當水體含氧量飽和,即達到6毫克/升以上時,魚兒才會備感舒適,最為活躍,食慾最為旺盛,不僅吃得多,而且長得快、長得壯。如果含氧量低到一定程度,它們便會煩躁不安,不再進食。

所以,出釣需看天氣,選擇風和日麗、氣温適宜的天氣,如是微風細雨或雨後初晴則更佳。這樣的天氣,水體溶氧充足,魚兒活躍,有良好的食慾。應避開無風、悶熱或雷雨將至、霧靄籠罩及晴雨不定的天氣。這種天氣會形成低氣壓,致使水不利於釣魚。

喜集結成羣

魚兒並非均勻地分散在水域裏,而是在某些地方經常集結、洄游,大魚和大魚結羣,小魚和小魚扎堆;有的地方魚兒很少經過、停留,有的地方卻是魚的棲身之地;有的地段釣到的往往是大魚,有的地段釣到的多半是一些小魚。因此垂釣時應選擇在魚兒容易集結或洄游經過的地方下鈎。

喜洄游

無論在什麼樣的水體環境,只要有一定空間,魚兒都會進行有規律的、週期性的洄游。依據洄游的目的,可以將洄游分為索餌洄游、越冬涸遊和產卵洄游,釣魚人最需要掌握的就是索餌洄游的魚兒通常沿着什麼路線尋找食物。

追求安全感

所有的魚類都有追求安全感的特性,鍋底坑、深溝、洞穴等水底地形變異處,以及水下有樹枝雜物或水草的地方,常常就是魚兒的藏身之地。若在江河、湖泊、水庫裏,魚兒則喜歡在相對較深的地方活動。特別是大魚,往往藏在深水之中或遠離岸邊的湖心,有的則乾脆躲進障礙物中“隱居”。因此想釣大魚,需要在深水區域尋找較淺的部位,如凸台、石峯、斜坡與平面的交界處或障礙物附近。

標籤: 魚類 習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yxtq/xixing/q28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