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釣魚方法 >台釣 >

垂釣中哪些現象表示已經有魚進窩呢?

垂釣中哪些現象表示已經有魚進窩呢?

在日常垂釣中,我們信心滿滿的抵達釣場,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之後,開釣,打窩子,拋竿,一絲不苟。但是沒釣多一會兒,卻是無魚問津時,我想大家都會很急躁。更有甚者,一看魚不開口,就疑神疑鬼的急忙更換線組,重新調釣、重新開制餌料調整味型比重等等。結果一天垂釣下來,餌盤上一坨坨五顏六色的餌料卻比魚護裏的魚還要多。

其實我認為,遇到魚不開口或是浮漂沒有什麼明顯動作時,釣手首先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通過仔細的觀察周邊釣手的情況,和自己窩點的情況,甚至很多水面的細節來判斷自己的窩子中到底有沒有魚,只有當窩子裏有魚時,才有可能釣到魚。當我們確定有魚進窩之後,再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和往日的經驗,來慢慢進行測試魚口的工作,才能達到漁獲豐收的結果。如果我們僅僅是發現問題以後就盲目的進行調整,真的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判斷窩中到底有沒有魚呢?下面我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同時希望各位有好的經驗和心得也能共同交流探討!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垂釣中哪些現象表示已經有魚進窩呢?

1、觀察水面是否有魚翻花

我們在垂釣中,需要時刻留意釣點附近的水面。風平浪靜的天氣下,如果發現水面有水波紋交織、水花翻動或是突然有較大的漣漪時,這些現象説明釣點周邊的中上層水域有魚類攪動水面或是翻花。只要我們多注意觀察,其實是很容易區分開大體型魚類和小體形魚類翻花的。

當我們確定釣點周邊有大體型魚類翻花之後,要進一步嘗試區分它是不是我們想要垂釣的目標魚,因為水錶的魚類翻花多是中上層魚類,假如我們想要垂釣中下層的鯽、鯉等魚類時,成羣的鰱鱅魚鬧窩是令釣手很頭疼的一件事情。

鰱鱅魚在水錶翻花時通常會把半個身或是背鰭露出水面,之後頭部入水時會發出沉悶的“咕咚”聲,泛出的水花偏大,過程快。有時鰱鱅魚還會用尾巴“啪啪”的擊打水面,聲音相對小且清脆,泛起的水花小。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有較多的鰱鱅魚浮在水錶面時,經常會突然加速的在水面上互相追逐,攪動的漣漪非常明顯。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鯉魚翻花會躍出水面,有時甚至會整個躍出水的表面,這有點類似於鯉魚跳龍門的現象。當它入水時由於尾部擊打水面會發出極大的“啪啪“的聲。

當我們發現有魚類在釣點周邊翻花時,就要提起精神來準備戰鬥了。

垂釣中哪些現象表示已經有魚進窩呢? 第2張

2、觀察水的渾濁度和水草

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俗話説“水清則無魚“,淺水區域裏,有魚羣聚集的地方大多水色會相對渾濁一些。首先相對渾濁的水體,會保證水底光線較弱,魚類可以較好的隱蔽自身,不會被掠食者捕殺。其次是因為鯽魚、鯉魚這類底息魚一般都是在水體的中下層遊動的,常常在淤泥中掘食、攪動,會使得水底的污泥被攪動起來。

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儘量挑選光線較弱的暗水區、水色相對渾濁的區域,這些都是漁獲的保障。

有時我們野釣中會選擇有水生植物的周邊作為釣點,這也就是“釣魚釣草”的原因。水中有比較密集的水生植物時,魚類藏身其中,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同時水生植物有極強的光合作用,為魚類提供氧氣。一般來説水生植物較為密集的地方,魚類的可食用的美食也是最多的。

當我們選擇有水草、水葫蘆、浮萍甚至是樹枝等雜物等釣點做釣時,魚類遊動時會使得這些植物晃動,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判斷釣點周圍是否有魚。

垂釣中哪些現象表示已經有魚進窩呢? 第3張

3、觀察魚津和浮漂動作

“魚津”(魚星、魚泡、魚筋兒)是魚呼吸或者遊動過程中產生的氣泡。通過觀察魚津來判斷窩中是否有魚時,首先要學會區分“魚津”和地津。地津通常是水底淤泥、雜物、沉積物等等發酵後產生的沼氣,當高温季節來臨時,由於水温的升高,水底沉積物會加速發酵耗氧的過程,同時產生沼氣甚至一些有毒的氣體,這就是導致水底缺氧和魚類起浮的一種原因。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一般情況下,“魚津”通常大小比較均勻,因為魚類自身有粘液的存在,所以“魚津”相對於地氣而言不宜破裂,位置也不固定。沼氣的氣泡大小不等,當露出水面以後比“魚津”容易破裂,且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當我們垂釣時,如果發現窩子周圍有慢慢移動的“魚津”時,一定要提高注意力,這是戰鬥打響之前最好的提示!當我們發現釣點周圍有點點“魚津”時,浮漂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體現。這是魚類在窩子中游動、煽動魚鰭攪動水體甚至是魚體蹭到釣線的漂像動作。比如,突然的黑漂、浮漂緩慢的上浮或者下沉、浮漂連續的顫動、抖動,均是代表窩中有魚的表現。

我們發現浮漂出現動作之後,需要迅速的嘗試區分,是鬧小魚、鰱鱅鬧窩還是我們期待的目標魚了。

當鬧小魚時浮漂會出現反覆上浮下頓感,哆哆嗦嗦等非常不穩定的漂象,但是我們提竿刺魚時往往沒有中魚的感覺,這時多是代表窩子周圍沒有聚集到我們的目標魚,需要繼續嘗試誘魚進窩或是直接更換釣點。

當鰱鱅魚鬧窩時,我們提竿刺魚會偶爾錨到魚體,當浮漂出現標準的頓感動作時,雖然沒有中魚的感覺,但是偶爾子線上還會帶有粘液,這是鰱鱅魚鬧窩比較好的一種證明。發現鰱鱅魚鬧窩時,如果它不是我們的目標魚,我們就要通過調整餌料的味型刺激、調整餌料的霧化程度等操作了,甚至如果發現是一羣鰱鱅魚鬧窩時,還需要停止垂釣,等窩子中高度霧化的餌料散去,鰱鱅魚離開窩子之後,我們再進行垂釣。

當浮漂出現標準的頓感動作時,我們嘗試提竿刺魚,有中魚的感覺,但是很快脱鈎,或是掛到魚鱗等等現象時,這些有可能是我們的目標魚,我們需要考慮餌料味型、餌料狀態甚至是浮漂的調釣準確性了。

4、觀察小魚鬧鈎的情況

以筆者的垂釣經驗來看,尤其是野外垂釣時,同等大小個體的相同魚種,往往會成羣聚集,尤其是當這種魚類體形較小時更為明顯,因為這種聚羣的行為是生物躲避天敵攻擊的一種有效手段。小鯽魚是最愛聚羣覓食遊動的,但是比較大個體的魚習慣單獨行動,因為個體越大的魚對食物的需求量越大,與其它個體的魚在一起活動、覓食的話不容易吃到足夠的食物。這是我們在野釣時經常發現的,往往小鯽魚進窩就是一羣,而相對大一些的鯽魚、鯉魚則通常是偶爾才會碰到幾尾。釣魚之家原創文章。

當我們在野外垂釣大體型目標魚時,往往先要經歷的是蝗蟲般的小雜魚鬧窩,這時的漂像會非常混亂,使人心煩意亂。但是筆者的經驗是: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判斷(包括天氣因素、釣位因素、餌料因素、浮漂調釣等因素)沒問題時,一定要沉住氣,即使小雜魚鬧的再瘋狂,我們也要嘗試垂釣一段時間,通過不斷的拋投餌料來誘惑大體型目標魚進窩。當我們發現原本混亂的漂像趨於安靜時,一定要盯緊浮漂,打起精神,令人激動的目標魚很可能已經到窩子周圍了。

垂釣中哪些現象表示已經有魚進窩呢? 第4張

上面介紹的內容,是筆者判斷窩子中是否有魚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用。同時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我由衷的希望您能夠分享給大家,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釣魚之家原創文章,任何公司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大家有任何不同意見或是疑問,歡迎在原帖:《如何判斷窩中是否有魚》中跟帖,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標籤: 進窩 有魚 垂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dyff/taidiao/8v3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