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餌料技巧 >打窩 >

釣魚切勿一來就打窩

釣魚切勿一來就打窩

今天是我放假休息的第一天,閒的無聊準備出去走走,誰知,竟然不知不覺的來到了綿陽的涪江邊,索性就看看吧!有很多釣友在“蹲點”呢。 時間過了不到3分中,新來了幾個年輕人,一到就又是弄酒糟,又是那的,忙的不亦樂乎,但效果是乎不是很好,收穫甚微!為此筆者覺得有必要給大家講下打窩的前提:

這是個技術含量不高的問題,但在實際釣魚中,卻是至關成敗的重要一環。然而以筆者觀察,許多釣友對此又往往忽視。

“七分釣位三分釣技”,這是一句有名的漁諺。的確,一個釣位的好壞,基本上決定了釣的收穫量。誰都知道,人有人路,魚有魚路。廣場上大馬路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可是在那角落旮旯是半天不見一個人影的。魚也跟人一樣,有自己喜歡聚集的地方和遊動的路線。只有把窩做到魚聚集的地方,做在魚路上,下鈎才會有好的魚獲。

釣魚切勿一來就打窩

我們常説的如何找魚窩,大多是指水底的情況。可是我們不少釣友往往注意岸上和水面的狀態,選河岸凸出的地方,釣魚人稱“釣半島”,選泥地踏平的老釣位,選河水緩流處,可水底情況怎樣,往往有所忽略。釣者走上來就用大把大把的餌料打窩,結果釣了半天上魚不多。為什麼親眼看見別人在這個釣位釣得很好,連連上魚,可自己卻不見魚兒咬鈎呢?

野釣如此,在競技賽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然,許多大賽規定不允許打窩,先搓大餌來做窩已是司空見慣的做法,那也是打窩)。問題在哪裏呢?我看問題在於沒有找準釣點。我們常講的“七分釣位三分釣技”,這釣位準確地説是指釣點,釣位不等於釣點。

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幾個好友一同去釣魚,一個釣不到,另一個便讓他到自己的窩子來一起釣。可怪事發生了,魚兒就只咬你的鈎,不咬他的鈎。雖然兩隻浮標相隔僅40——50釐米,有時甚至只相隔20釐米,問題就在一個釣準了窩點,一個在窩外。這種情況冬釣中更是常見,因為冬季魚兒不如何活動。一個好釣位,其實是一個好的釣點。這個聚魚點,這條魚路可能在釣位的正前方,也可能偏左或偏右一點,可能在10米之遠,也可能近在3米。所以説,走來就打窩,顯然是盲目了些,很不可取。

釣魚切勿一來就打窩 第2張

正確的方法是空鈎在釣位的遠近左右反覆測量水深。這裏説的“測水深”,不是單純的看看水有多深,是多次用空鈎摸清水底情況。其實水底的地形地貌很複雜,起伏高低,有無水草障礙物。即使在比賽場上,即使在標準池,水底也絕非是想象的那樣平整。我們常説的在淺灘處找一個有深坑的地方才是魚窩;在平坦的深水區,要尋找一個略微抬起的台子;河釣時要找水底有亂石、水草的地方;在人工河道中找平底與河岸斜坡的交接線;在庫釣時,要找老河道、溝汊相連的窪地;在大深水坑的邊緣,要找小於30度的斜坡、深淺交界處,等等。

顯然要找這些地方,只有多方位多次投空鈎“測水深”才能摸清水底的情況。有時極有可能只相差一二十公分,你的釣點沒有落在魚窩裏的魚路上。

那麼,釣魚比賽時,為了抓緊時間,是不是可以免了“摸水底”這一程序呢?筆者是持否定態度的。

一次,我參加釣魚比賽,由於我先摸清了水底情況後才施釣,最終獲得了好的成績。那次抽釣位我抽到了一個倒黴籤。那釣場是個面盆型的山塘,因為已是初冬,水枯得只一泓水了,釣魚人都要站到離塘岸十米的泥底釣魚。塘主説現在塘中央的水也不到二米深了。我旁邊的兩個末位因水淺得可以見底而放棄了,我的心也涼了半截。

比賽開始的哨聲一響,大家紛紛“撲通撲通”打窩,我還是和平時一樣先摸水底情況,用空鈎測量水深,我前後左右,或遠或近,不下十多鈎,我發現在前方偏左6米處,有一個1.1米深的窪地,我喜出望外,仔細一看,那水兒有點渾。我趕緊打窩裝餌下鈎。儘管別人都比我打窩打得早,下竿也下得早,可全場第一個上魚的卻是我……那次比賽,我獲得了單尾重第一名、總重第二名。總結獲得成功的經驗,恐怕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先摸清了水底情況。

釣魚切勿一來就打窩 第3張

野釣中這種嚐到先摸清水底情況再施釣甜頭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所以我想提醒釣友們,釣魚時,還是先在釣位的前後左右多拋幾個空鈎測測水深,摸清水底情況再“出手”釣魚吧,切莫走來就打窩哦。

標籤: 釣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erliaojiqiao/dawo/dxy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