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聚焦 >釣魚資訊 >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鱈魚不是中國本土魚種,它們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時間不長,地位不高,又常常被油魚冒充,難見真容。然而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卻是一個傳奇。

維京人愛它,因為它是他們海上擴張的重要口糧;巴斯克人愛它,因為它是他們海上貿易的重要籌碼;中世紀的教徒愛它,因為它是他們齋戒禁慾的日子裏最大的慰藉;西班牙葡萄牙人愛它,因為它供養了他們尋找黃金的遠洋冒險;英國人愛它,因為"下雨天炸鱈魚和薯條更配";冰島人愛它,因為它支撐了冰島經濟的迅速崛起,讓他們揚眉吐氣……

在歐洲,鱈魚不僅是熱量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更是財富的象徵,是各個國家競相爭奪的重要資源,對鱈魚的追逐還間接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海員,壯大了一國海軍的軍備力量。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冰島,都曾為了它鬧得不可開交,不惜發動戰爭,兵戎相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紅極一時的鱈魚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日中天,無魚可及,而它巨大的商業價值也讓它成為眾矢之的,陷入滅頂之災。鱈魚的興衰史,其實也是海洋魚類乃至地球生物集體命運的一個縮影。時至今日,世界上有多少物種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類也不過是宇宙中小小的一粒微塵。鱈魚的興衰史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照見我們自己。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一、鱈魚傳説

傳説中世紀,有一個漁夫捕到一條1米長的鱈魚——那個年代,這種個頭的鱈魚比比皆是,一點兒也不稀奇。奇的是這條鱈魚居然會説話,而且説的是巴斯克語。

巴斯克是一個謎一樣的古老民族,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起源。他們居住在西班牙的西北角及法國西南部地區,使用自己的語言獨立於世,這種語言是歐洲最古老的語言,語法相當複雜,鮮有人懂,有人把這種神祕的巴斯克語稱作上帝的語言。這條鱈魚一開口就是巴斯克語,可見當時鱈魚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同時也不由得讓人好奇鱈魚與巴斯克人究竟有着怎樣的神祕淵源。

巴斯克人擅長航海,以貿易聞名。

當年歐洲人喜歡吃鯨魚肉,對鯨魚的需求量很大,巴斯克人就跑到那些遙遠的無人涉足的水域去捕鯨,結果收穫了意外驚喜——他們發現了巨大的鱈魚羣。

巴斯克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捕鯨能手,捕撈鱈魚更是不在話下,於是,他們總能帶着一船船的鱈魚滿載而歸。

沒人知道他們究竟從哪裏捕到如此多的鱈魚,巴斯克人對此守口如瓶。哥倫布當年發現新大陸,還沒搞清楚印度人和印第安土著,便迫不及待地昭告天下,結果鬧出史上最大的一場烏龍,貽笑大方,這就是探險家與漁夫的區別,探險家總喜歡大肆宣揚求關注讚賞,漁夫卻從不會大嘴巴,他們最擅長保守祕密,因為那是他們財富的源泉。

精明的巴斯克人小心守護着他們的祕密,悶聲發大財,看得人十分眼紅。他們非常具有商業頭腦,發明了用鹽醃製鱈魚乾的方法,將鱈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在中世紀,沒有冰箱製冷冰塊保鮮,食物腐敗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人類,極大地限制了很多商品貿易活動,於是那些便於保存的東西總是更容易受到人們青睞,成為商品貿易中的搶手貨。

早在9世紀的時候,維京人曾經發明一種保存鱈魚的方法,他們把鱈魚開腸破肚,掛在冬天凜冽的寒風中讓它脱去水分,變得像乾巴巴的木頭一樣,就能保存很長時間。

維京人就是歷史上惡名昭著的北歐海盜,他們居無定所,到處滋擾生事,肆意掠奪財富,對於常年漂泊海上的他們而言,這種便於儲存攜帶的鱈魚乾無疑是最理想的航海食品。他們把鱈魚乾折成小片,像啃硬麪包一樣啃掉。

不過這樣的鱈魚不過是為了在長途航行中填肚子,味同嚼蠟。而巴斯克人在鱈魚風乾前加入鹽巴醃製,不僅使得鱈魚可以長期保存,不易腐爛,還增加了風味。

鱈魚身上沒有什麼油水,醃製起來效果更好,不僅比其他魚乾更易保存,味道還比新鮮鱈魚更勝一籌。因此巴斯克人製作的鱈魚乾大受歡迎,很快變成了一樁大買賣,為他們打開了國際市場,巴斯克人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説起來巴斯克人的運氣簡直好到爆棚,這個時候,中世紀的教會又推波助瀾地掀起一股吃鱈魚的熱潮,將鱈魚捧上神壇。

中世紀天主教的勢力龐大,教規森嚴,有一項規定是齋戒日不得吃肉,但涼性食物不在此列。

什麼是涼性食物呢?中世紀人們對它的定義是生活在海里的魚類和鯨。這種齋戒日很多,每年復活節前都有一個長達40天的齋戒期,還有每週的星期五,加之很多固定的宗教節日,算下來一年裏有大半年的時間都不能吃肉,想想就是一件讓人難過的事。這樣漫長的禁慾日子要怎麼捱?大家都吃什麼呢?巴斯克人拯救了他們的胃——吃鱈魚乾呀!

不過鱈魚乾終究太過粗糙,於是當時的吃貨們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研究出了各種新的吃法,比如配芥末醬、牛奶醬,蘸黃油等等,就這樣鱈魚乾風靡一時,成了人們的日常飲食。發展到後來,守齋日竟成了人們吃鱈魚乾的日子。

巴斯克人作為最好的鱈魚供應商,因此得到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每逢星期五他們都能大賺一筆。

《堂吉訶德》的故事裏便有這樣一幕,真實再現了當時社會的食鱈魚之風:"恰巧那天是星期五,整個客店裏只有幾份魚賣,這種魚在卡斯蒂利亞叫醃鱈魚,在安達盧西亞叫鹹鱈魚,有的地方叫鱈魚乾,有的地方則叫小鱈魚。"店家給堂吉訶德端來一份醃得極差的鱈魚,還有一塊像他的盔甲一樣又黑又髒的麪包。

堂吉訶德不肯摘下象徵他身份的頭盔,只能掀起眼罩,讓侍者將小鱈魚喂到他嘴邊費力地啃食,還生生把它意淫成大鱈魚,吃得津津有味,非常滑稽。從這裏不難看出,在那個時代,鱈魚乾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裏還提到一個細節——堂吉訶德得到的是一份醃得極差的鱈魚。別小看這簡單的醃鱈魚,也是有等級之分的。一種是處理得很粗糙、體型很小的新斯科舍醃鱈魚乾,另一種是體型巨大、處理妥當的加斯佩高檔醃鱈魚乾。

通常那些品質較差的新斯科舍醃鱈魚乾會被傾銷到加勒比海地區,而高檔的加斯佩醃鱈魚乾則被運往地中海,因為地中海人民對醃鱈魚的品質要求很高。

15世紀,鱈魚早已名聲在外,佔據了食用魚類的半壁江山,歐洲人的餐桌上60%的魚類都是鱈魚。龐大的市場需求、豐厚的利潤和回報讓歐洲各個國家對鱈魚趨之若鶩,他們不斷地派出船隻尋找新的鱈魚漁場,進行大規模捕撈。

當時的航海技術還不夠先進,無數尋找鱈魚的船隻和打魚人都消失在茫茫大海,但這絲毫沒有阻止人們尋找鱈魚的腳步,發財夢讓人瘋狂迷醉……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2張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3張

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堪稱傳奇

二、尋找鱈魚羣

16世紀曾經流行這樣一個傳説,一個叫馬丁內斯的西班牙人因工作玩忽職守,被判了死刑。他被放進一條獨木舟裏,丟到南美洲北部的圭亞那去自生自滅,結果大難不死,還因禍得福。他陰差陽錯漂流到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被一個土著救起。

土著矇住他的雙眼,將他帶到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盛情款待,末了還給他的船上裝滿了黃金,送他返航。馬丁內斯與黃金國的故事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成了家喻户曉的傳説。

後來,馬丁內斯莫名其妙地死了,傳説他是受到那些黃金的詛咒,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黃金國的狂熱,多少人四處冒險尋訪,希望找到它的所在。

所以,16世紀歐洲人最熱衷於兩件事:一是去南美洲尋找黃金,二是去北美洲捕撈鱈魚。而在出發之前,他們無一例外地首先要備足鱈魚乾,以支撐他們的揚帆遠航。

當時一個最重大的發現莫過於發現了紐芬蘭大淺灘,也就是著名的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紐芬蘭漁場(其他三個分別是祕魯的祕魯漁場、日本的北海道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

紐芬蘭漁場地處大西洋西北部、加拿大東海岸的大陸架邊緣,那裏陽光豐沛,生物的光合作用極強,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此交匯,促進了上下層海水的交換,海底豐富的餌料和營養鹽類被帶上層海水中,為浮游生物和魚兒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於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浮游植物滋養了各種浮游動物,浮游動物吸引來大量的磷蝦,磷蝦又吸引了青魚等各種魚類以及座頭鯨前來覓食,同時也吸引了數百萬的鱈魚雲集於此,場面蔚為壯觀。這片水域就是當年巴斯克人小心守護的祕密。

葡萄牙人認為是他們最早發現了紐芬蘭,稱其為"葡萄牙國王的土地",而英國探險家發現了紐芬蘭島後則宣佈其為英國殖民地——他們無一例外地被那裏藴藏的巨大的鱈魚資源深深地震撼,從中看到了無限商機。

紐芬蘭從此成了新的財富之地,法國、西班牙也對其虎視眈眈。

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法國人控制其西南兩面,英國控制其東部,後來則劃歸加拿大所有。

紐芬蘭漁場是鱈魚的故鄉,那裏的鱈魚多到什麼程度呢?

世人皆知大仲馬和他的《基督山伯爵》,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美食家,對鱈魚情有獨鍾。他曾經寫過一本《烹飪大辭典》,裏面做了一個大膽的想象:"有人計算過,如果每顆鱈魚卵都能順利孵化,每條小魚都能長大成熟,那麼只要三年時間,鱈魚就可以把海洋填滿,到時候你就可以足不沾水地踩在鱈魚背上橫越大西洋了。"

當然,這只是基於科學的瑰麗想象。可是在紐芬蘭,卻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那裏的鱈魚多得踩着鱈魚的脊背就能輕鬆上岸。

《西遊記》裏唐僧受阻通天河,幸得老龜相助,才得以安然渡過。若是換在紐芬蘭的大淺灘,這個故事的腳本恐怕就要變成另外一番奇景。

文弱如唐僧,在這裏也能上演一出輕功水上漂的絕活,只消輕點腳尖,就能翩然行走海上如履平地,因為那裏的鱈魚實在太厚太多了。

據説在那裏釣魚根本不需要魚餌,只要在籃子裏放塊石頭,垂到海中,就能撈起一籃子鱈魚。

自從發現了紐芬蘭漁場,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紛紛在紐芬蘭附近建立漁港,瓜分這塊巨大的蛋糕,紐芬蘭的漁業也伴隨着人們的發財夢蓬勃發展起來。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4張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5張

在挪威,人們用傳統方式晾曬大西洋鱈魚

鱈魚的市場非常廣闊。在歐洲人眼中,鱈魚渾身都是寶。它們不僅可以用來醃製鱈魚乾,鱈魚頭可以熬製濃湯;魚鰾或炸或烤或燉湯,還能用來提煉魚膠,製作工業澄清劑和膠水;魚子生吃煙薰皆可,做成魚子醬後更是身價不菲;魚舌和魚頭兩側鮮嫩的頰肉更是難得的美味,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與之媲美。

地中海人喜歡吃鱈魚內臟,或者用醃鱈魚燴飯。冰島人喜歡把鱈魚皮烤熟拌上黃油食用,抑或是把魚肝放進魚肚煮爛,當作臘腸一樣享用,他們還對鱈魚的精巢情有獨鍾。

而紐芬蘭人則偏愛鱈魚卵巢。愛爾蘭人喜歡將鱈魚子油炸或者水煮,那是他們的傳統招牌早餐。

這些人當中要數法國人最有情調,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口腹之慾,還把魚皮風乾加工成皮革,製成皮包,精緻又優雅。

鱈魚還支撐了另外一個巨大的市場——魚肝油。

早年漁民裝魚肝的桶中常常留有一種黑色殘餘物,人們把這種神祕的黑色物質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今天的西非仍然將它奉為神藥。

後來英國醫學家認為從魚肝中提煉出魚肝油可以治療風濕、肺結核、各種疼痛以及營養不良等疾病,魚肝油開始被廣泛應用於人身上。

英國政府還一度強制學生每天喝下魚肝油,並堅信它將為英國帶來歷史上最健康的兒童。

鱈魚,跟人們的生活已然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鱈魚激發了歐洲人的雄心壯志,它不僅給歐洲人帶來了鉅額的財富,還大大刺激了航海業的發展。因為要跑到紐芬蘭打撈鱈魚路途遙遙,天氣無常,首先需要提高航海和造船技術,發展遠洋艦隊。

於是,有經濟實力的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都大力發展遠洋艦隊,以捕捉更多的鱈魚,而鱈魚創造的巨大財富又更好地供養了這些遠洋艦隊,於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像愛爾蘭那樣的窮國,鞭長莫及,只能望洋興歎。

那大概是鱈魚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鱈魚甚至被提升到一種近乎神靈的地位,成為象徵財富的圖騰。當時社會還崛起了一大批因做鱈魚生意而發家的"鱈魚新貴",他們修建豪宅,以巨大的鍍金鱈魚作為裝飾,盡顯豪奢。

鱈魚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公司的印章上、報紙的報徽上,以及印花郵票上,被人銘記與膜拜。

17世紀,挪威有個天才詩人彼得·達斯,一生痴迷於豐富的海洋資源,喜歡記錄漁民的生活。他曾在他最負盛名的詩集《諾爾蘭的號角》中感歎:"假如鱈魚拋棄了我們,我們還擁有什麼呢?我們又該拿什麼去卑爾根換錢呢?"(卑爾根,挪威的重要城市,以鱈魚貿易聞名)

200多年後,人們開始從彼得·達斯的感歎中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失落。

三、鱈魚保衞戰

捕撈鱈魚的盛況在持續了幾個世紀後,到19世紀中葉,由於歐洲各國的過度捕撈,北海漁業資源開始告急,各國為了保證鱈魚的產量都跑到冰島近海瘋狂打撈。

冰島是個彈丸之地,土地貧瘠,作物生長期短,唯一得天獨厚的資源便是鱈魚。

然而由於各國的肆意捕撈,1954年,冰島鱈魚捕獲量大幅下滑,冰島人急了,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宣佈將領海擴展到距離海岸12海里的範圍,也就是説,近岸12海里以內禁止外國漁船打魚,並立下一個期限——1958年8月30日,其他國家的船隻必須撤離。

各國漁船都遵守約定,退到12英里以外,只有英國人不甘心,拖網漁船賴着不走。為了顯示赫赫國威,英國皇家海軍還派了37艘軍艇和7000名水兵為自己撐腰。

與"日不落"精良的皇家軍艦對陣的是冰島漁民用舊漁船改造的炮艇,兩相對比實力相差實在懸殊,英國人頗有幾分得意,自以為勝券在握,有恃無恐。卻沒料到冰島人可不認慫。

冰島的漁民雖然沒有作戰經驗,卻也毫不示弱,要知道,他們的祖上可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北歐海盜,靠着海上劫掠起家,過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比起逞勇鬥狠誰怕誰呢?一個不服氣,冰島率先開火。

當然,冰島人也不傻,他們沒想把事情搞大,只不過來個下馬威,想給英國佬點顏色看看震懾一下,炮彈在離英國軍艦很遠的水面炸開,不過着實把英國人嚇了一跳。英國人被架在那裏,打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好老老實實坐下來談判。

最後,英國接受了冰島12海里的條件,冰島也給了英國三年的調整期,允許其在部分海域沿岸6~12海里的範圍內捕魚,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鱈魚戰爭。

後來隨着海洋魚類資源的不斷衰竭,冰島再次要求擴大保護區,又兩度與英國發生衝突。

聰明的冰島人為了驅逐外國漁船,還專門發明了一個祕密武器——拖網切割機,一旦發現不聽勸阻擅自越界的拖網漁船,二話不説,直接用拖網切割機將他們的拖網切斷,就這樣,冰島人大顯神威,憑藉此法重創了69艘英國漁船。

切掉一張漁網意味着損失5000美元,還不包括網上的魚獲損失,英國人損失慘重,苦不堪言,顯然他們低估了這個新興的獨立國家的力量。

面對冰島的強硬態度,各國紛紛來做説客。英國的盟國建議英國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不要偏愛鱈魚,不妨試試其他魚種。

西德政府奉勸英國不要那麼固執,只要改吃鮭魚或者黑線鱈不就皆大歡喜了嘛。

歐共體也提醒他們蘇格蘭有大量的牙鱈。可惜英國人就是這麼執迷不悟,冥頑不靈,他們眼中的魚類就是鱈魚,尤其是英國南部,根本不願意接受其他魚種。

不過無論如何,面對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英國最終不得不做出妥協。冰島終於將保護區擴大到200海里,獲得了200海里的海洋專屬經濟權。

不過,鱈魚曾經在大西洋的繁華盛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6張

1907年紐芬蘭拉布拉多海岸漁港

四、鱈魚攻略

鱈魚這個古老的魚類,1.2億年前誕生於古地中海冰冷的水域中,歷經漫長的歲月演變至今天,可分為十科、二百多個品種,比較常見的有大西洋鱈、黑線鱈、青鱈、牙鱈和狗鱈。

其中進化得最快、體型最大的是大西洋鱈,它最受人類青睞,身價也是最高。

在歐洲人心目中,世界上只有兩種鱈魚,一種是大西洋鱈魚,一種是其他鱈魚。其他鱈魚只是普普通通的果腹之物,而大西洋鱈魚卻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大西洋鱈魚外貌十分出眾,單憑顏值就可以征服一大批"顏控"。它那褐色的身體長有琥珀色的豹斑,擁有三個大大的背鰭和兩個獨立的臀鰭,遊動時五片魚鰭舒展開來,雍容華貴,姿態優雅,頗有幾分皇家氣派。它們最大可長至2米長,200千克重,是最完美的經濟魚類。

歐洲人偏愛大西洋鱈魚到了什麼程度呢?英國漁民只有在捕夠了大西洋鱈魚的配額之後,才會無可奈何地將目標轉向其他鱈魚。

冰島的鱈魚資源豐富,人們卻從不吃大西洋鱈魚,你若問起原因,冰島人會瞪大眼睛一臉驚奇:"我們可不吃錢!"那感覺就彷彿在回答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全世界每年鱈魚捕撈量超過600萬噸,一半以上都是大西洋鱈魚。由於大西洋鱈魚的尊貴地位,傳統漁民之間還形成了一條鄙視鏈:只有捕撈大西洋鱈魚才是身份的象徵,他們對其他魚種不屑一顧,如果讓他們改抓那些不起眼的小魚,他們會感到深深的悲哀。

鱈魚喜歡集羣活動,生命力極強,非常容易存活。這一方面得益於它們自身超強的抵抗力和適應力,另一方面則要感謝它們的好胃口。

鱈魚十分貪吃,從不挑食,來者不拒,它們還能隨時根據棲息地的條件調整自己的口味。在緬因灣,它們吃軟體動物;在聖勞倫斯灣,它們則以青魚、毛鱗魚和魷魚為食。這種隨遇而安遇上什麼吃什麼的態度讓它們連自己的幼崽也不放過,照吃不誤。

所以,加拿大的釣魚人發明了各種魚型擬餌來釣取它們,有些擬餌模擬的就是幼鱈。這種早期的擬餌遠沒有現在這般製作精細,很多擬餌只是一個魚型鉛塊,不過釣魚人很快發現,就算是一個未加任何修飾的普通鉛塊也能吸引鱈魚,他們還在鱈魚的肚子裏發現過泡沫塑料。鱈魚就是這樣一個天生的吃貨!

鱈魚這種貪婪的性格使得它們特別容易上鈎。它們上鈎後也不奮力掙扎搏鬥,通常用不了十分鐘就會精疲力盡地乖乖躺下束手就擒了,所以釣起來毫不費力,你只要把它拖上來就可以了。

這是因為鱈魚白色的肌肉耐力極差,經不起太長時間的消耗,不過這種肌肉的爆發力極強,能夠快速收縮,所以它們平日裏看起來遲鈍慵懶,即使大難臨頭也不做過多的抵抗,但一看到食物就會奮不顧身地猛撲過去。

鱈魚傻大憨粗的特點讓釣魚的過程變得簡單容易,不過這種無需智慧與釣技又缺乏手感刺激的較量也讓很多釣魚人對它們提不起興趣。

實際上,現代釣魚人根本無法瞭解與一條真正的大西洋鱈魚搏鬥的驕傲,海洋資源的日漸貧乏限制了我們想象力,那種原始的征服鱈魚的快感和成就感我們恐怕永遠也沒有機會體會了——20世紀以前,世界各地出水的大鱈魚絡繹不絕:在加拿大,漁民捕到和人一樣大的鱈魚簡直就是家常便飯;1838年,喬治淺灘出水一條81.65千克的鱈魚;1898年,馬薩諸塞州外海打撈到一條長1.8米、重95.71千克的大鱈魚……

那是鱈魚的黃金時代,也是讓釣魚人為之瘋狂的年代。曾經的釣鱈魚是勇敢者的遊戲,人們冒着被滔滔海浪吞噬的危險,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尋尋覓覓,他們憑着非凡的毅力和勇氣對抗嚴寒,對抗風浪,對抗一切世間的無常……在北大西洋,到處流傳着英勇的水手與鱈魚的傳奇故事。

鱈魚的壽命是20年,長者甚至可達30年。它們的繁殖力驚人,有人在一條中型鱈魚體中觀察到了9834000顆魚卵。這讓人類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鱈魚是生生不息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史密斯·霍曼斯曾在他的《商業及商業探險百科全書》中感歎鱈魚卵的數目是如此巨大,即使人類用盡一切努力也不可能使它絕種。

幾百年來,人類一廂情願地沉醉於這樣的美夢之中遲遲不願醒來,而事實證明,這是人類的無知和傲慢。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7張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冰島與英國發生漁業衝突,被稱作“鱈魚戰爭”

五、消失的鱈魚

紐芬蘭大淺灘曾經一度因鱈魚而聲名鵲起,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捕撈鱈魚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然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紐芬蘭海域的鱈魚數量急轉直下,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紐芬蘭成年鱈魚數量僅為60年代的1.1%。1992年,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捕撈鱈魚,並且關閉了紐芬蘭漁場,紐芬蘭漁業遭到重創,三萬人口失去工作。

最早感知鱈魚命運的是漁民。鱈魚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早在禁捕令頒發之前,他們就曾強烈呼籲有關部門規範捕撈。

多少年來,這些紐芬蘭當地的漁民都是沿襲着一種非常傳統的捕魚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漁船作業,而如今現代化的拖撈船肆意地進行大規模捕撈,一小時的捕獲量就遠超漁民數月所得,已經幾乎要把鱈魚打撈殆盡了。

只可惜加拿大的相關部門對漁民的聲音充耳不聞,結果釀成如此慘重的後果。

禁捕令頒發後,加拿大有關部門開始制定鱈魚的復甦計劃。他們在各個漁村選派一些漁民,輔助漁業保護局的考察工作。這些漁民有些專門負責大批量捕撈鱈魚,為它們做好標記,然後全部放生

另外一些則要對一定數量的鱈魚進行解剖,觀察雌雄,再取下它們的耳石來判斷鱈魚的年齡。漁民們會監測鱈魚數量的增長情況,並及時向相關部門進行彙報。

儘管這份差事佣金不高,不過對當地的漁民而言,這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們一輩子靠海吃海,除了與魚打交道,別無長物。禁漁令頒佈後,他們拿着加拿大海洋局發放的失業津貼,正閒得心慌慌,手癢癢,茫茫然不知所措,賴以生存的本事沒了用武之地,生活也空蕩蕩的,如今終於可以操起老本行,有點正事兒可做了。

摸起釣線漁網,他們終於感覺到心是熱的,人是活的。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8張

大西洋鱈魚的身姿

以前每年夏天,鱈魚都來到近岸活動。漁民們掌握了這個規律,在沿岸設下陷阱,便可將其一網打盡。他們在海岸邊佈下巨大的漁網,這是一種19世紀發明於拉布拉多地區的釣法,將麻線編織成網,無需設釣餌誘魚留魚,任鱈魚遊進游出,大部分鱈魚都會留在網中,每天收兩次網,一個夏天就能捕獲上千條鱈魚。

9月,鱈魚會離開近岸,向更深遠的水域活動,這個時候漁民會帶上釣線駕船到水深30~55米的地方去尋找鱈魚。他們在魚鈎上掛上釣餌,將28克重的鉛錘系在魚線的一端垂到水底,另一端則拴在手上,一旦感到有魚掙扎就用力拉線,讓魚鈎牢牢地掛在魚嘴上,然後鉚足勁將魚拖上來。

整個過程不能有半點鬆懈,因為一旦鬆懈魚兒就會脱鈎而去。

釣鱈魚對體力要求很高,漁民們三人一船,通常會一條接一條地上魚,得不到片刻喘息,直到把甲板和貨艙都裝得滿滿當當的,大家歡天喜地滿載而歸。那時候一條小漁船一天的收穫動輒就是兩三千磅,而如今,這種神仙般的日子只能永遠留在記憶中了。

千百年來,漁民與魚兒鬥智鬥勇,總結了一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他們會通過觀察海底和天空的變化來尋找魚羣。

新斯科舍的漁民在打漁前會將鉛錘綁上蠟脂垂到海底,將底土粘上來觀察它的顏色,他們在尋找一種叫做"櫻桃底土"的紅色礫土海泥,找到了便停下來在此施釣,那裏就是釣鱈魚的最佳釣點,當地鱈魚最喜歡的居所。

他們還通過食物鏈來判斷在哪裏下網,比如海岸線上的海鳥如果快速集結,就説明有青魚之類的小魚來到海面覓食了,而此刻,在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海下,鱈魚和底棲魚類一定正在張着大嘴等着伺機捕食這些小魚……

過去的漁民可不只是漁民,經年累月的打魚生活讓他們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領,他們個個都是優秀的領航員、水手、生物學家、測量學家、機械工程師、紡織工和裁縫。

然而這些古老的經驗和技術在現代科技手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蒸汽機發明以後,漁業以極其恐怖的速度飛速發展,蒸汽拖網漁船成了普遍作業的船隻。

1928年,比蒸汽機更高效的柴油機拖網船又出現了。

機械動力取代了傳統的帆和槳,讓捕撈規模可以無限擴張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聲波定位儀和飛航遙測器又被應用到了漁業中,幫助人們更加準確地搜尋魚羣,主動追擊。這些拖網漁船隻消移動到魚羣所在的位置,就能輕而易舉將那裏的魚羣和生物一網打盡。

就這樣,捕魚的速度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高,但收穫的鱈魚質量卻越來越差,很多魚還沒有成熟就被打撈上來,運到市場販賣。

鱈魚族羣的繁衍壯大需要漫長的時間,而貪婪的人類根本等不及給它們休養生息的機會。

還有一種恐怖的魚類殺手——流刺網。

流刺網是沉在海底的一種漁網,其外形看起來很像羽毛球網,底棲魚類落到這種網中後會拼命掙脱,但最後都以被勒死告終。

流刺網的上端綁有浮標作為記號,漁民每天只要按時拉網收魚即可。

加拿大農業部在1885的報告中曾經公然鼓勵使用這種漁網,當時加拿大漁業廣泛採用一種從法國傳來的多鈎長線釣法(釣繩短則半英里長,長則可達四五英里,一根釣繩最多可掛上萬枚魚鈎),大大提高了捕魚效率,而流刺網釣法比之更加高效,且不需要魚餌,可以節省大量餌料。然而這種漁網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在水下自動開啟一場場大規模的屠殺。

有時漁網會意外從錨上脱落,在海上漂浮,那麼這張漁網所經之處一切沿途生物都會被網羅其中,一網打盡。最後漁網會因為過重而沉入海底,於是那些被困其中的生物就成了擺在那些底棲生物嘴邊的一頓美餐,任人宰割。

待它們被吞食殆盡,漁網會再次漂浮到海上,然後自行開始另一輪的屠殺。這種趕盡殺絕的流刺網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鬼網"。據估算,一張鬼網在海中可以自動捕撈五年以上,其對整個海洋生物造成的傷害無法估量。

英國漁民曾經向政府請願,要求立法規範多鈎長線和流刺網捕魚,然而政府卻傲慢地宣稱:"漁民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魚類並非日常生活唯一的必需品。"人們無視海洋資源的美好,卻只從中看到了鈔票。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9張

北歐漁民捕殺大西洋鱈魚

這樣的後果是英國海域內70%的魚類遭到過度捕撈,北海漁業資源急劇衰減,愛爾蘭海域也進入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

當鱈魚逐漸離人類遠去,人們並沒有認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反而對造成這一局面的罪魁禍首爭執不休,互相指摘。

西班牙是最大的鱈魚消費市場,他們擁有最龐大的船隊而自身卻缺乏優良漁場,因此成了大西洋漁業問題的眾矢之的。英國人指責西班牙人捕光了他們的鱈魚,卻對自己發明了巨型拖網漁船和多鈎長線釣法的事實絕口不提。

六、生命的未來

1902年,一個駐熱那亞的英國領事發出這樣的喟歎:假如我們能回到過去用帆船捕魚的年代就好了。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技術的發展永遠向前,現代社會的人們早已習慣了不斷運用新的手段解決新的問題,然後再製造更新的問題,周而復始。

人類試圖通過養殖鱈魚進行放生的方式來重建鱈魚族羣。但這顯然是人類自己的異想天開,因為大自然自有其生存法則,不會輕易接受人類的安排。

野生鱈魚的生命力非常強大,但養殖的鱈魚卻早已失去了它的自然屬性,經不起風吹雨打。它們在人類為其準備的温牀裏被定期投食,無法抵禦嚴寒與疾病,不知道如何躲避天敵,也沒有捕食狩獵的技能,更不懂得根據水温的變化遷到沿岸去產卵。

將養殖的鱈魚放入危機四伏的自然水域,它們根本沒有能力存活。

而更可怕的後果是這些早已適應了人工養殖的鱈魚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去跟野生鱈魚交配繁衍後代,則很有可能將不良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長此以往,將徹底改變鱈魚的基因。

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呢?值得一提的是挪威政府的應對態度。

1989年,挪威鱈魚羣瀕臨滅絕,前途堪憂,挪威政府當機立斷,立刻減小漁船規模,嚴格限制漁業發展。這個政策最直接的後果是導致大批漁民、漁業加工廠工人和造船工人失業。

為了保護鱈魚,挪威人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不過正是這樣壯士斷腕的魄力和勇氣,給了鱈魚家族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機會。兩年以後,挪威的鱈魚族羣終於再度壯大,挪威漁業也徹底擺脱困境危機。

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指出,如果有關國家不採取措施控制鱈魚的捕撈,15年後鱈魚資源將不復存在。

其實,遭到厄運的有何止是鱈魚?在曾經輝煌的紐芬蘭漁場,座頭鯨不見了,它平日裏最愛吃的青魚、細鱗胡瓜魚和魷魚都不見了,什麼都沒有了。

當地的漁民從前經常花一個小時釣魷魚作釣餌,如今他們只能買冰凍魷魚了。

對魚類的過度捕撈已經上升為全球的問題。

據調查顯示,世界上60%的魚類已經被人類劃分為三個級別:充分利用、過度利用、耗竭殆盡。

大西洋中部的旗魚族羣正在縮小,加勒比海的貝類和鮭魚逐漸消失,墨西哥灣的紅鯛幾近滅絕,祕魯的鳳尾魚急劇減少,俄羅斯鄂霍次克海的青鱈已經絕跡,我國的長江白鱘也成為遙遠的絕響……

全球生態猶如脣齒相依,脣亡則齒寒。

研究顯示,對肉食性魚類的過度捕撈比污染和全球變暖的危害更大,它們的消失將徹底破壞所在水域的生態系統,導致微生物的過度生長來填補它們留下的空白,從而造成海洋的"死亡地帶"。

目前,在墨西哥灣、切薩皮克灣、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已經出現了這種死亡地帶,它們正在向公海擴張……這已經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擺在全世界人們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難題。你,我,每一個人,都必須積極思考如何面對,併為之承擔後果。

畢竟,當各種魚類不斷消失,當美麗的海洋開始窒息,人類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呢?

其實放眼整個人類漁獵史,鱈魚真是一個傳奇 第10張

對肉食性魚類的過度捕撈比污染和全球變暖的危害更大,它們的消失將徹底破壞所在水域的生態系統

對肉食性魚類的過度捕撈比污染和全球變暖的危害更大,它們的消失將徹底破壞所在水域的生態系統,導致微生物的過度生長來填補它們留下的空白,從而造成海洋的"死亡地帶"。

目前這已經是擺在全世界人們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難題。你,我,每一個人,都必須積極思考如何面對,併為之承擔後果。畢竟,當各種魚類不斷消失,當美麗的海洋開始窒息,人類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jj/zixun/82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