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魚性天氣 >釣魚天氣 >

野釣選擇時間的三個温度要素

野釣選擇時間的三個温度要素

三温是指氣温、水温和魚的體温。魚的體温受控於水温,水温受控於氣温。就釣魚而言,三温中的關鍵是水温。因為,只有魚的體温與水温維持在“等温”範圍內,魚兒才能接受釣者發出的刺激,並作出進窩和咬鈎的反應。

一、魚類變温方法

魚類學家認為,大多數魚類的體温略高於周圍水温0.5~1℃,並終生保持。當水温變化時,魚類總是把體温調節放在首位,先保證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果温度陡升或陡降,它們輕則生病,重則死亡,故魚類一定要對自身做出調節,以適應水温的變化。

1、魚的行為性體温調節

魚類和陸生動物的爬蟲類(如蛇)和兩棲類(如青蛙)同屬冷血變温動物。當外界温度過高時,蛇和青蛙會躲到蔭涼的地方避暑;在氣温下降時,則尋找陽光取暖或鑽入地下。在自然水域,因水深且域廣,故水温的分佈是不均的、變化的和分層的。

還有氧濃度的分層,使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含魚類食物鏈)有了一個選擇“最適生活水層”的機會。聰明的釣魚人悟出了“魚也分層”的環境背景,不但掌握了“底釣鯽魚”的方法,還創造出了“踩水釣鯽”(離底釣鯽)、“半水釣鯽”和“浮釣鯽”的招術。

2、魚的生理性體温調節

在水面較小、較淺的水域,如水温急劇變化(如寒潮侵襲),使魚無法用移位手段去完成行為性體温調節時,它們只得被迫地進行生理性體温調節。這是一種被動的調温方法。魚類對水温變化最敏感的部位是皮膚中的微血管和鰓血管。

指揮體温調節的神經中樞在下丘腦。魚類生理性體温調節機制,魚類學界尚無統一定論。恆温動物可藉助“寒顫”主動產熱(可使機體代謝率提高4~5倍),也可藉助“發汗”主動散熱(出1克的汗,可散發體內0.6千卡熱量)。

而魚類卻無此生理功能。當寒潮侵襲水温突降時,它們躲在溝坎下,水草旁,像桑蠶脱皮一樣,一動不動,不吃也“不喝”,在幾天幾夜的原地呼吸過程中,緩慢降温,實現與水温的一致。

原來,在魚的鰓絲和鰓小片上佈滿了微血管,血流方向與進入口腔的水流方向恰好相反,就像汽車車頭上的冷卻水箱。這種結構(被稱為逆流系統)和運作方式,不但保證了魚類與水環境進行充分的氣體交換(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又通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將環境温度的變化傳遍全身。寒潮過後,小魚先“開口”。

(1)小魚的鰓表面積與體表面積之比大於成魚

(2)小魚的呼吸頻率大於同種成魚,而呼吸頻率決定着流經鰓的水容量。因此,當環境温度變化時,小魚首先完成體温調節進入索餌程序。快速游泳的魚類(如翹嘴(魚白)),鰓發育相當好,鰓絲和鰓小片數目眾多,它們利用連續快速游泳而造成強制性呼吸水流,使水流大量地,不停地流過鰓區,這要比運動遲緩,鰓絲短,鰓小片數目少的底棲魚類,較早地使體温與水温達到一致。在寒潮侵襲,雨加雪的天氣中,翹嘴鮊“瘋狂”搶食,常使我們獲得豐收。而鯽魚卻懶得開口,要“寒潮過後曬三天(出竿)”,就是這個道理。

二、幾個温度數值的參考(針對鯽魚)

1、最適攝食水温

鯽魚最適攝食水温為15~30℃。在此範圍內,隨着温度升高,鯽魚的新陳代謝作用加強,活動量加大、攝食量加大、耗氧量加大、上鈎後的“反抗能力”也加大。

2、啟動攝食水温

在長江中、下游的湖泊裏,冬季鯽魚結羣向淺水區覓食的啟動水温(水面下30釐米處的温度)是8℃。條件是,這個8℃是由幾天前逐漸上升而至。低於這個温度,鯽魚多在深水棲息區小範圍覓食或停食。

3、繁殖水温

18℃是最佳繁殖水温。有時在13℃時,就出現了繁殖行為。

4、極限水温

大多數魚類能忍受0~40℃的温度。鯽魚也不例外。

5、當水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晚秋季節):

魚類停止生長並開始脂肪的積累。根據這一生理特點,在魚餌的選擇上要“對症下藥”、“投其所好”。

6、水温到20℃以上時

肥水中極易產生缺氧現象。

野釣選擇時間的三個温度要素

三、水温分佈的三種類型

隨着水温變化來移位,是魚類變温的主要手段。根據湖泊的熱力學分類,按湖水温度的分佈可分為三類,即“正分層”、“逆分層”及“全同温”,這種分類又與緯度和季節緊密相連(見下表)。

我國湖泊温度大體分類狀況

季節 區域 區域 區域

北方 長江中下游 南方

春季 全同温 全同温 正分層

夏季 正分層 正分層 正分層

秋季 全同温 全同温 全同温

冬季 逆分層 全同温 正分層

1、“全同温”型:

全同温是指在24小時內,湖泊表層<含岸邊淺水>水温與深水底層水温基本上保持動態一致而不分層。

我們知道,水在4℃時密度最大、最重,高於或低於4℃的水密度依次漸小、漸輕。水的這個物理性質,使不同温度的水層<水域>,產生了垂直對流或環流運動。釣魚視頻 引起水温度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和水錶層的蒸發。在晴好天氣下,沿岸淺水較湖(塘)中央深水增温快。湖(塘)中形成了兩個相向運動的環流(圖一a)。夜晚降温時,沿岸淺水較湖(塘)中央深水冷卻得快,湖(塘)中形成了兩個相背運動的環流(圖一b)。在這種相向和相背的環流中,整個湖泊水温達到了“全同温”。魚兒隨環流遊動和移位過程,就是找“暖水”過程,就是“變温”過程,也就保證了體温與環境水温的和諧與統一。在春、秋(含長江中、下游的冬季)湖泊處於“全同温”狀態下,我們只要抓住魚兒找“暖水”這個原則,來選擇釣位和出釣時機,必定會獲得較好效果。

“暖水”在哪裏?它何時出現?這裏只能作出原則性回答:

(1)由於水的導熱性較差,淺水升(降)温比深水要快。

(2)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最高水温和最低水温要比當日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出現的時刻滯後1~2小時。如有風浪,滯後時間相應縮短(這是水温與氣温的第一層關係)。

2、“正分層”型:

在炎熱的夏季,太陽直射水面,表層水升温快,底層水升温慢。表層水温度高,密度小是熱而輕的水會留在表層。底層水温度低、密度大是冷而重的水,會留在底層。在較深的湖泊中,表層與底層之間常會出現“躍温層”。其特點是,水的深度增加不多,温度下降卻很快,温度梯度較大。由於上熱(輕)下涼(重),很難自由流轉、混合。從而形成分層停滯狀態。在湖泊的熱力學分類中被稱為“正分層”。在我國的夏季,從南到北的大多數湖泊都是這種“正分層”狀態(圖二)。

在風的吹動下,分層停滯的水也可在一定深度範圍內垂直流轉混合。其混合流轉的深度取決於上、下水層温差和風力的強弱。

分析“夏釣深(蔭)”的水域環境

⑴淺水處白天水温一直徘徊在30℃以上。超過了15~30℃鯽魚攝食的適温範圍。魚兒不會到淺水區覓食。

⑵深水區水温一直穩定在鯽魚適宜温度,含氧量雖然較低,但鯽魚的進食速度(魚兒咬鈎動作“温柔”)放,還是有能力攝食的。“夏季夜釣”上魚好也有此方面的原因。

3、“逆分層”型:

在寒冷的冬天,我國北方湖泊的水温呈“上冷下熱”的“逆分層”狀態。但它絕不靜止,就是結了冰,陽光仍可穿透冰層,使冰下水温處於動態之中。1978年3月1日,大連水產學院金州養殖場,進行了冰下水温測試。冰厚20釐米,冰下水深1米,與冰接觸的表層水温為0℃;底層水温為2℃;冰下40~50釐米處的水温為6.1℃。這種現象的存在,必定引起冰下水的垂直對流。冰釣時,應釣多深?是否非得釣底?上述冰下水温的實測結果,從理論上説,魚兒在冰下最活躍和密度最大的水層,必然是最暖水層。反言之,找到冰下最暖水層,也就找到了魚兒最密集的水層了。

下列三因素對冰下水温產生影響:

(1)冰的厚度對太陽輻射有影響。科學家實驗,冰厚7釐米時通過的直射輻射佔入射輻射總量的72%。當冰厚增加到35釐米時,則降至48~52%。

(2)冰的透明度對太陽輻射也有影響。冰中的小汽泡比大汽泡更能使冰的透明度降低。

(3)冰上若有積雪覆蓋。則太陽輻射穿透冰層的熱能又大打折扣。

冰釣的另一個障礙是因冰層封蓋,冰下容易缺氧(較大的湖泊、水庫、魚兒不太密集的水體,一般不缺氧)。吉林省水產研究所的陳多序等同志撰寫了“越冬魚池應用過氧化鈣增氧及改良水質試驗”的論文。

大意是:打個冰洞,投入過氧化鈣(CaO2)3.5克,就可使水下1平方米水面產生增氧效果。由原來的3.06毫克/升上升至8.32毫克/升。投入一次,連續產氧時間可達20天。過氧化鈣每千克僅3元左右。魚藥商店有售。

四、關於温差與釣獲量

上海釣友於1996年11月和1998年1月撰寫了“温差與釣獲量”和“再論温差與釣獲量”文章。文章指出:“我翻閲了20年的垂釣筆記,摘錄了近300次有關温差的記錄,然後按四季編排、分析,尋找温差與釣獲量的關係……。釣獲量最大時的温差是:春、秋為4~6℃;夏為6~8℃;冬為2~3℃。

以温差來預測垂釣成績的辦法,簡單易行。只要聽聽天氣預報就可決定“今日是否出竿了。

小結:

理順三温關係要點:

之一、釣者應明確“等温”概念。即魚兒只有在自身體温與水温處於“等温”狀態下,才能自由覓食。

之二、水温變化時,春、秋、冬,魚兒向“暖水”移位,夏季向“冷水”移位。

之三、水温變化與氣温呈正相關,但變幅要小,時間也要滯後(有風浪時,滯後時間縮短)。日平均水温一般高於同日的日平均氣温。

之四、在同一地區,大水體比小體升、降温速度慢,深水又比淺水升、降温要慢。

之五、小温差天氣,魚兒活躍。若連續數日,則會因光照減少,降低了水生浮游植物的造氧能力。魚兒會因缺氧厭食。

標籤: 野釣 要素 時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yxtq/tianqi/or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