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翁釣魚吧 >

魚性天氣 >魚的習性 >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前些日子,我一小兄弟在自個村裏找釣點時發現河道里有不少的紅鯉魚,個頭很大且三五成羣地游來游去。這種魚不好吃但釣起來手感還是不錯的,所以他就立馬搬來了裝備,打算過過手癮,但作釣數小時後結果卻並不如意,釣底一口沒有。有時候看到魚羣就聚在水皮,忍不住把餌輕輕地放在它們嘴邊,可也沒見哪個過來咬鈎,更多時候則是餌料還未入水魚就溜的沒影了~

這類紅鯉魚大多為養殖魚種,野河裏見到多是人為放生,雖説養殖魚的警覺性沒有野生魚那樣高,但它們也不傻,何況鯉魚天生多疑,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逃之夭夭,更別説把鈎餌放到它面前去。這裏要説的是,不僅僅是鯉魚,其它底層魚也一樣,只要離底起浮就沒那麼好釣,而且越靠近水面越不好釣。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想釣離底的魚,首先得先弄明白它們為什麼會起浮

魚離底有很多種情況造成,但很多人都習慣統一把它歸結於缺氧,這是不對的,一感覺魚離底或肉眼看到魚羣在水的中上層活躍就立馬改變釣法,用釣浮去應對,則更是錯誤。我在一月中下旬寫過一篇文章,標題為“魚離底就該釣浮?釣魚人別盲目跟風,弄清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此文就詳細解釋了魚離底的各大原因,以及根據不同的成因來針對性施釣。既然寫過,咱們這裏就不重複了,我只把離底的幾大原因再拎出來省得大家去找。

魚離底的原因:哄搶食物、水底植被或食物腐爛造成臭底、身體狀況不好、受温度影響以及缺氧。需要説明的是,前面兩種可能只是離開水底一點點,比如在離底二三十公分處的地方,但後面三種離底應該用大家常説的“浮頭”來形容,魚羣主要分佈在上層水域,即肉眼就可以清楚地看見。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第2張

魚越離底越不好釣,常有人説“看得見的魚總是釣不起來”

説魚越離底就越不好釣是有前提的,比如釣鰱鱅就不能這樣説,這種魚可以釣一米多深,甚至四五十公分也行,因為它本身就屬於中上層魚種,本身就要釣浮。咱們説的是底層魚,底層魚理論上應該是待在底層,如果什麼時候離開了水底,那麼通常就不太好釣了。有人可能想到鯽魚,説鯽魚平常也可以釣浮啊,首先鯽魚屬於中下層魚,釣浮並不違反常規,只是野釣中由於雜魚等干擾,我們多以釣底為主,即使需要釣浮也是釣離底二三十公分,總之偏中下層。除非是窩子裏魚太多了,這樣大量的魚起浮,可能會跑上來接餌,但野釣想碰到這樣的魚情,難。

缺氧、身體不好引起的起浮,或由於水冷光照強魚主動跑到水面上來曬太陽,都是不太容易釣起的。前兩種情況均歸結到身體不適,連命都快丟了哪還能顧得上吃餌,至於曬太陽的魚,相對來説比前兩者有希望,但總體還是不容易,而且你可能都無法分辨它們到底是曬太陽還是缺氧。

例:關注我比較久的朋友應該知道前陣子我在自個村的一個荒廢小山塘釣白鯽,此塘魚不多、水温低加之白鯽本身就比較膽小、吃餌墨跡,所以就非常難釣。第一次去收穫還可以,後面竟越釣越差(我都釣懵了),我連續釣了三天吧,這三天都是大太陽,第一天可能是風大所以水面上都看不到一條魚,我下杆時還懷疑過裏面究竟有沒有魚。而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太陽依舊很大,但風沒了,於是魚就成羣地游到水面上來,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啥,魚一起浮口就變差了。看到魚起浮我第一反應就覺得它們是在曬太陽,因為那是個山塘、水冷、水質好還有新鮮水注入,同時塘裏也沒多少魚,根本不太可能缺氧。但後面我發現它們頭朝上尾朝下,嘴巴在水面吧嗒吧嗒的,和缺氧簡直一個模樣,於是心裏又動搖了。直到下午三點,我的釣位曬不到陽光了,仔細一看那羣魚也不見了,當時還以為它們下底了,起身找了才找發現只是跑到了另一個角落,那個角落還能曬到陽光呢。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第3張

小山塘魚浮頭景象

看到魚在水面遊不要眼饞,切莫輕易改變釣法,先把水底願意吃餌的魚釣了

首先當我們發現魚離底了,或是在水面看到魚羣了,一定不能盲目地換釣法,更不要試着把鈎餌伸到它們嘴邊,那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我們要做的只有兩點:1、釣法不變,先把水底願意吃餌的魚給釣了;2、努力找到魚離底的根本原因,等釣底一段時間後發現真的沒口,再改變釣法,用釣行程或釣浮。

比較難釣的三種魚情前面説了是缺氧、生病、跑到水面曬太陽,但注意不可能一個塘或者一條河裏的魚全會跑上來,絕對還有一部分健康的、願意吃餌的留在水底。只不過很多釣友看到魚羣在水面上以後,內心就動搖了,認定了今天的魚情不對勁,恐怕是不會有口了,於是便再也沒有耐心守下去,浮漂幾分鐘沒動靜就要開始折騰。

看到有魚在水面上不要着急也不要眼饞,努力釣好自己的窩子,此時若沒口你可以稍微加快抽竿頻率,看能不能多誘點魚進來。如果有口打不中或口比較輕或只在離底的時候有幾個接口,那我們要拉小餌團,給魚吃餌提供便利。到底後要進行引逗,引逗的頻率不要太高幅度不要太大,輕挑釣竿或微微後撤釣竿,讓餌有一個小小的位移魚可以發現就行了。一般情況下是逗一下停幾秒,或連續逗兩下停幾秒,使用商品餌一逗一停再一逗一停即可起竿換餌,使用紅蟲蚯蚓可以多逗幾次。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第4張

例:還是説上面那個小山塘,我連續作釣三天,第二天第三天都看見魚起浮了,包括後面休息兩天再去釣一樣有魚起浮,起浮的時間多在中午之後,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是起浮的都是小鯽魚,從沒有看到超過三四兩的魚在水面上。但大板鯽裏面肯定是有的,我們釣這些天光拉到水面脱鈎的就有五六條,總不可能這水裏就五六條大鯽魚吧~也正是因為發現了這一點,當我再看到成羣的小鯽魚浮在水皮甚至在我的浮漂邊上晃來晃去時,再也不會焦慮不安,因為知道大鯽魚還在底下,還是有希望釣到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寫完那篇文章後,我又去了幾次,使用3.6的魚竿,0.8+0.4的線或0.8+0.6的線,配合三號四號的袖鈎,1克吃鉛不到的浮漂,調低目釣低目,餌料偏腥,大量加四季等狀態餌,讓餌料比重變得很輕、霧化變好,能夠緩緩地落到水底並且一吸即入。這樣改變以後效果確實提升了很多,不但半斤多的白鯽上來了,連一指長的寶寶鯽也沒能落下。

魚起浮很嚴重的那段時間,魚口確實是不好,但不好並不是一口沒有,總有一些身體狀態好的魚留在水底願意進食,而且魚是因為想曬太陽才起浮,身體狀態方面比那些病魚、缺氧魚要好得多,像我這樣的調整,它們也會願意吃幾口。

魚起浮不好釣,要弄清原因再做改變,否則不如維持現狀 第5張

最後補充

當發現魚在水面上或頻繁地跳出水面時,不要分散注意力,這些魚並不好釣,在沒有弄清情況前更不建議盲目改換釣法。我建議老老實實釣底,保持按兵不動,最多加快點抽竿頻率或者試試活餌,總之目的是先把健康的願意進食的魚釣起來,或者努力去誘來更多的身體狀況好的魚。

等到實在沒辦法了,一兩個小時都不來一口,那麼我們可以考慮換個釣位或換個釣法,這裏比較建議換成小鈎細線,子線放長點、餌料調輕點,讓餌料有一個緩沉的狀態,這樣的話離底的魚要是看見了可能也會來上一口。如果看到魚浮在水草附近,可以嘗試用長竿短線去釣,不過必須保持安靜,鈎餌下水也要輕柔,務必做到不驚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wdyb.com/yxtq/xixing/ql9k.html